咨询电话:0535-6672791

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

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始建于1958年,是山东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科之一。创立六十多年来,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,不断完善办学条件,提高育人能力水平,为中学基础教育、化学化工、行政管理等领域培养和输送各类优秀人才近万人。

一、学科专业设置

学院现拥有化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;学科教学(化学)、材料与化工(材料工程)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;化学(师范类)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。

化学(师范类)本科:国家一流专业,国家特色专业,山东省一流专业,山东省特色专业,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,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,已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。本专业传承优秀的师范教育传统,将化学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,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在教育领域从事化学教学和管理,又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化工行业研发、生产及管理。近三年,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50%,就业率稳定在89%以上。

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:山东省一流专业,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,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,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,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本专业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,依托山东半岛高分子产业集群,与万华化学、泰和新材、华润锦纶等上市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,贯通学生基础理论、工程实践培养渠道,形成了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“卓越工程师”培养模式。培养的毕业生可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研发、设计、管理等工作。近三年,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49%,就业率稳定在93%以上。

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: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。本专业以培养胜任化工生产设计与研发、过程控制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与中国石化、泰和新材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,将化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融会贯通,着力造就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“卓越工程师”。培养的毕业生可在化工、环保、医药等领域从事研发、设计、管理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。近三年,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50%,就业率稳定在92%以上。

二、人才培养特色

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以专业建设为重点,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科学设置专业课程,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,又拥有高超的实践能力、积极的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,达到理论探索和实践认知的高度统一。

一是专业建设始终依据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实施动态调整机制,将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,推动学科新进展、科研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,紧跟化学领域前沿,直接与就业需求接轨,推进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,与中国石化、万华化学、泰和新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、专业实践课程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。

二是实施本科生创新“育苗工程”“种子计划”,打造本科生创新研究团队,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水平。超过60%的本科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,可独立完成科研任务。近三年,本科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25项,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知名SCI期刊论文58篇。近三年,学院本科生在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重大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屡获殊荣,获国家级奖励12项,省级奖励60项,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;在化工设计竞赛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学科类重大赛事中屡拔头筹,获国家级大奖18项,省级大奖72项。

三是夯实专业素养,确保教育实习、专业实训取得实效。化学教育(师范)学生安排一个学期的中学教育实习;非师范专业学生在企业研发、设计和生产、管理一线进行不少于4周的实习实训。大学实验室与教学一线、企业一线无缝衔接,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,帮助学生在考研深造、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和企业招聘竞争中建立领先优势,占得先机。

三、办学条件保障

学院现有基础实验室、综合实验室、专业实验室、创新研究实验室等120余个实验室,环境科学研究所、高分子材料研究所、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无机功能材料等4个研究机构,实验室总面积9600平方米。拥有超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镜、转靶-X射线衍射仪、场发射扫描电镜、旋转流变仪、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、差热分析仪、核磁共振仪等先进科研设备,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。

学院为本科生、研究生开设专门自习室、公共教室、读书廊等学习空间,生均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。学生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全天候使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,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软硬件保障。

学院有完善的帮扶与资助体系,以帮助学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。同时还设有各种奖助学金,为塑造优良学风、鼓励争优创优提供平台支持。学院院风纯洁向上,学风积极浓厚,高质量发展成果层出不穷。

四、师资队伍状况

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现有教职工109人,其中教授16人,副教授34人,高级实验师6人,硕士生导师42人,博士78人,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%。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,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,中国科学院“百人计划”学者1人,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,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,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,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,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,山东省海外拔尖人才1人,烟台市“双百计划”获得者1人。拥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和省级教学团队、高校创新团队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多个省部级人才团队。

教师队伍先后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30余项,省部级重大项目70余项,横向重大课题40余项,年均发表SCI论文70余篇,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1项,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,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4项,烟台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,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11项。

五、学团建设工作

学院学团工作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培养有理想、有担当、更加自信自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,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、组建青年宣讲团、创办“星火心采访”“星火青年说”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,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,感想敢为又善作善成,个性独立又融入集体。通过开展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,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,明确职业定位,树立人生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