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电话:0535-6672791

文学院

一、学院简介

鲁东大学文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、红色基因和文学根脉,滋养形成优良院风学风及专业育人特色,名师璀璨,英才辈出。学院肇始于1930年山东省第二乡村师范学校“语文科”,1958年建系开始高等教育,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199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。著名作家吴伯箫、何其芳、臧克家、马少波、萧平,语言学家罗竹风、张志毅,民俗学家山曼等先生先后在此执教,培养出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、著名作家矫健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志民等众多优秀人才,以及众多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、政府企业领导干部和传媒行业专家、骨干和创业者,其中荟萃200余名师生作家的鲁大作家群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现开设汉语言文学(师范类)、汉语言、传播学、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,其中汉语言、汉语言文学、传播学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。生源来自全国,文理兼招,现有在校本科生1542人。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,学科教学(语文)、新闻与传播、国际中文教育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11人。

二、师资团队与课程建设

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,其中教授21人,副教授29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人。其中,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。全国优秀教师1人,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,山东省重点学科(实验室)首席专家1人,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,省教学名师2人,省智库高端人才3人。学院推进“金课”建设,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、精品课程5门,省级一流课程9门、精品课程12门。

三、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

学院围绕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学科,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,推进新文科建设。建有国家语委“汉语辞书研究中心”、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“东北亚研究院”、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、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、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“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”、校级研究平台“言语矫治与语言康复研究中心”“融媒体研究院”等,以高水平学科平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。建有数字化语言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数字化语言文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“鲁大电视台”省级实践教学及12个实验室。2016年,汉语言专业群获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立项,以汉语言专业为核心,与汉语言文学、广播电视编导、传播学等专业协同推进,融合发展。

(一)汉语言文学专业:卓越语文教师的摇篮!

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2010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,2020年全省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,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。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文学创作文脉绵延、国学修养潜细入深、语文教育薪火相传的专业特色,以张炜、矫健为杰出代表的“鲁东大学作家群”享誉文坛。

培养目标: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,服务国家和山东省基础教育需求,致力培养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质、开阔视野、丰富学科知识、出色教学能力和持久发展能力的卓越语文教师。

核心课程: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语言学概论、文学概论、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、外国文学和大学写作。

毕业去向:在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语文教学或研究工作;在党政机关、传媒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,如政府宣传部门、文化管理机构、报刊杂志社、新闻出版机构、影视文化公司、互联网站、对外交流机构等从事语言文字工作。

(二)汉语言专业:全国汉语言专业的佼佼者!

汉语言专业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招生,2007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,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。本专业面向产业,突出应用,产学研相结合,在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和辞书编纂出版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。2021年、2022年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(Cuaa.Net)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,鲁东大学汉语言专业全国排名第二,为六星级专业。

培养目标: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应用型教学与产学研结合,培养有社会责任感、良好人文素养、专业知识扎实、学科基础宽厚、学术视野开阔以及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。

核心课程: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语言学概论、中文信息处理、汉字学等。

毕业去向:在教育、出版、传媒、科研机构等机关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教学、语言文字管理、语言应用及语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,也可在国内外继续深造,历年均有同学考取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山东大学等名校或赴国(境)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

(三)传播学专业:异军突起的传媒力量!

传播学专业创建于2014年,2015年开始本科专业的招生,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。2016年与烟台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传播学院。2019年开始招收首批专业硕士。2021年在校友会排名中专业位列全国第17位,省内第1位。

培养目标:以服务国家新闻传播需求和山东省文化“两创”为导向,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、先进传播理念、宽阔视野、跨学科知识、协作沟通能力以及文化创意和新闻策划采写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。预计毕业5年后成为具备较强组织力和领导力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,未来发展为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。

核心课程:传播学概论、新闻学概论、跨文化传播、新媒体研究、新闻采访与写作等。

毕业去向:在政府部门、新闻与出版机关、学校、网络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采写、编辑、传播和网站策划、建设和管理岗位,同时具有在报社、广播电台、电视台、杂志社、通讯社、新媒介机构从事新闻采写、编辑与制作工作能力。近年来,本专业学生考研率持续攀升,陆续有学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南京大学等校新闻传播类研究生,更有学生远赴新加坡、韩国读研深造。

(四)广播电视编导专业:追逐光影,演绎非凡人生!

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建于2009年,是山东省广播电视传媒领域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影视创作的重要基地之一。专业拥有山东省广电总局备案的广播电视工作站、全媒体实验中心,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单位,山东省高校影视传媒联盟理事单位。专业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,坚持成果导向、突出实践能力、厚植文化底蕴、强化专能技术、注重创业引导,形成了课程、平台、实践三位一体建设的专业特色。

培养目标:立足山东,辐射全国,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广播、电视、电影及新媒体等内容生产领域工作,具备创意与策划、采访与沟通、表达与写作、编导与创作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。

核心课程:包括视听语言、传媒写作、电视摄像、影视剪辑艺术、电视节目制作等。

毕业去向:在广播电台、电视台、电影部门及其他传媒、企事业单位、新兴媒体等部门从事广播、影视创作、宣传、节目编导、社教及播音主持等工作,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、公务员、事业编,年底就业率达90%以上。

四、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

学院聚焦服务国家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,对接山东省文化“两创”需求,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,近五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,其中,参与国家社会科基金重大、重点项目各1项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后期资助项目15项,主持省部级项目74项;横向课题100余项,获批科研经费总额1400余万元;在商务印书馆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、中华书局等出版各类专著、词典、教材70多部;在《语言文字应用》《当代作家评论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刊物发表论文510篇;获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以上奖励8项。

与日本大学、千叶大学、二松学舍大学、韩国岭南大学、台湾华梵大学、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,联合举办“儒学的现代性与汉字文化圈的复兴”等国际学术会议;举办“辞书研究”等国内学术会议30次。聘请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、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为名誉院长,聘请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,定期在我院开设名师讲坛。

五、党建思政与学生成长

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秉承“打开一扇窗,照进一道光”的人文精神和“跨学科、跨文化、跨层次”的通识理念,创建“一融三承三聚力”党建模式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。改进建设师生联合党支部,其中1个支部先后获批省级、国家级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。构建“党建+”全环境育人体系,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为主线,创建11个专业特色社团,实施三大类实践活动,赋能学生全面成长。

“志愿服务”足迹深远。“同心同语社团”远赴新疆、甘肃、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,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共同体建设,连年收到教育部和团中央感谢信,获批4个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;“立行志愿服务社团”深入社区开展“4点半课堂”等活动,被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媒体报道;“启源甲骨社团”面向全省中小学开展甲骨文培训教学,获山东省互联网+金奖,被光明网、山东省教育电视台等报道;“兰桂枝语康服务社团”长期为语障儿童开展义务矫治,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、山东省互联网+金奖。“文学创研”继往开来。1978年创刊的文学创作刊物《贝壳》,和2019年创刊的文化研究刊物《石榴花》交相辉映,在全国《贝壳》文学周、石榴花大讲堂、石榴花读书堂等活动的共同滋养下,在与武汉大学等学校的密切交流中,形成探视人自身价值的新文科师生阅读研究共同体。黄修志教授与班级同学共同创作的《班史》2024年出版,正被《南方周末》《北京青年报》等媒体关注报道。“专业实践”笃行日新。“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”将卓越教师成长带到课外,近三年研究生、本科生获“田家炳杯”教育硕士和本科生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,获山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;“翰墨园书法协会”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师指导,“朔风剧社”把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故事搬上舞台,“国学社”古装古韵轻舞飞扬,都是学校的网红社团。“鲁大电视台新媒体社团”运营学校电视台和学院公众号,近三年7部作品在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、釜山国际影像节等国际赛事中获奖,与一线影视特效公司合作制作影视作品30余部。

行而不缀,沐光而行。文学院学子在实践磨炼中行万里路、知中国情,厚植家国情怀、增长知识才干,立志成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
联系我们

招生咨询电话:0535-6672782 6681034

微信公众号:鲁东大学文学院